航向:稳中向好
航线图上的抉择
我的加拿大之旅,并非始于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而是始于书桌前,那张被无数次放大缩小的电子航线图上。
那段时间,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塞满了各大航空公司的官网和比价网站。屏幕上,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彩色线条代表着不同的可能:从北京直飞的昂贵与便捷,从温哥哥华转机的漫长与疲惫,还有从香港或首尔过境的未知与繁琐。每一个选项背后,都是一串跳动的数字和一组代表时间与辛苦的参数。
父母并不能给出太多技术性的建议,他们能做的,是在我深夜研究路线时,默默地端来一杯热牛奶,然后在我身边坐下,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我能读懂的、淡淡的忧思。“转机要好几个小时,一个人辛不辛苦?”母亲总是忍不住问这句话,与其说是在询问,不如说是在心疼。父亲则更内敛,他只是偶尔会说:“别太看重价格,安全舒服最重要。”
最终,在反复比较了价格的波动、中转时间的衔接以及行李托运的便利性后,我用鼠标圈定了那个最优解:从南京飞到上海浦东,再从上海直飞多伦多。这条路线,像是用圆规画出的一道精准而理性的弧线,它兼顾了经济与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独自在海外机场转机的风险。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他们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对我而言,这第一个选择的尘埃落定,让我心中那份对远方的激动与紧张,终于有了一个坚实的起点。
离别的味道
出发的那天,南京的天空有些阴沉,像是被离愁浸染过。从南京南站到上海飞机,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似乎只有起飞与落地,像是我前半生的快进回放。前往芜湖站的路上父母的话并不多,只是反复确认我的护照、签证和手机是否都放在了最妥善的位置。那种小心翼翼,是我从小到大都熟悉的、属于他们的爱的语言。
清晨禄口机场的大厅,人烟稀少,作为当天的前几班航班抵达时工作人员都尚未到岗,只能在原地等待,巨大的玻璃穹顶将天空的阴霾隔绝在外,却隔绝不了离别的气息。转眼间就落地浦东,不用再办理值机、托运两个沉重的行李箱,每完成一步,就意味着离家的距离又远了一寸。
从那一刻起,周遭的环境开始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指示牌上的中文渐渐缩小,变成了英文的附属;广播里的普通话播报之后,紧跟着的是纯正的北美口音;候机厅里,金发碧眼的旅客越来越多。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过渡区,中文的亲切感正在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需要我竖起耳朵、集中精神去辨认的全新世界。我握紧了手中的登机牌,那一丝激动与紧张,如同掌心的薄汗,真实而清晰。
云端的间奏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是一段被压缩的、与世隔绝的时光。我被固定在一个狭小的座位上,窗外是无尽的云海与变换的日光。飞机巨大的引擎声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也给了我一个沉淀思绪的机会。我没有太多心情看电影,只是偶尔会打开座位前方的航线图。那个代表着我们位置的小飞机图标,正在太平洋上空,坚定而缓慢地向着北美大陆移动。
我拿出早已打印好的入境攻略,逐字逐句地重新阅读,在脑海中模拟着落地后的每一个步骤:下飞机、跟随指示牌、过海关、取行李……我把每一个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英文句子都默念了几遍。这并非单纯的焦虑,更像是一种自我武装,一种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慌乱”中,能尽快找到秩序的方式。
多伦多的第一道光
当飞机的高度开始下降,舷窗外出现了多伦多棋盘格般的城市布局和安大略湖浩渺的水岸线时,我的心跳开始不自觉地加速。落地的一瞬间,机舱里响起了零星的掌声,也宣告着我正式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走进皮尔逊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那一刻,预想中的“片刻慌乱”还是如期而至。巨大的空间,川流不息的多元族裔人群,以及铺天盖地的纯英文指示牌,瞬间将我包围。那种感觉,像是被扔进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里,一时间竟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想着脑中的预案。顺着“Arrivals”的标志,我汇入了前往海关的人流。队伍很长,移动得也很缓慢。在我前方不远处,一对同样来自中国的年迈夫妇,正对着自助通关机器的屏幕手足无措。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尝试了几次都无法正确扫描护照。
几乎是下意识地,我走上前去,用中文轻声问道:“叔叔阿姨,需要帮忙吗?”
他们看到我,像是看到了救星。我接过他们的护照,耐心地帮他们选择了中文界面,一步步指导他们完成了拍照、回答问题的流程,直到机器打印出那张关键的申报单。他们连声道谢,那份真诚的感激,像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慌乱。原来,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让自己镇定下来的良方。
轮到我时,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我将护照、签证和学校的录取信一同递给海关官员。他是一个表情严肃的白人男性,例行公事地问了几个问题:“来加拿大做什么?”“哪个学校?”“待多久?”我用准备好的答案一一回应。他沉默地敲击着键盘,最后,拿起印章,在我的护-照上用力盖下。那“砰”的一声,是我听过的最悦耳的声音。
取行李的过程同样顺利。由于等待学签,我的行李已经孤零零的被放置在转盘侧面,所幸并没有人将其顺手拿走。带上行李前往边上办理SIN的窗口,开始正式抵达后的第一个手续。随后便是Sim卡。
稳中向好
“嗨!是XX吧?我是你师兄,叫我xx就行。”他笑着走过来,自然地接过我的行李车,“一路辛苦了,飞机上还顺利吧?”
师兄的笑容和那句再熟悉不过的中文,像一束温暖的光,瞬间照亮了我因长途飞行和精神紧绷而产生的全部疲惫。去停车场的路上,他轻松地聊着多伦多的天气,学校的趣闻,以及哪家超市的中国货最全。那种感觉,仿佛我不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只是从一个城市,来到了另一个有熟人接应的城市。到达停车场,看到了另两位师兄的笑容。
车子驶出机场,汇入宽阔的高速公路。傍晚的阳光温和而不刺眼,将远处市中心CN塔的轮廓染上了一层金色。我摇下车窗,属于多伦多的、清冽的空气涌了进来。师兄带领我吃了小肥羊自助火锅,在异国他乡能吃上一顿火锅,也是一种别样的感受。随后带着我前往了Punchbowl,还有一系列的小瀑布,瀑布之城的名字果然名副其实。

Punchbowl

Sunset
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完全陌生的风景,心中却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从航线图上的一个点,到此刻车轮下的坚实土地,这一路有过忧思、紧张和慌乱,但最终,都被这意料之外的互助和意料之中的温暖所取代。
一切,似乎都在稳中向好。我的加拿大故事,就这样,开始于一个平静而充满希望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