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 words
7 minutes
My First Day in Canada (1)

以此纪念我的过去和第一次出国之旅#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走上读博之路。出国的念头曾在很久以前浮现过,却始终停留在想象里。外语学习断断续续,书本难以握稳,鼠标却轻易攥牢。直到那一次——二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其中十数个小时在云端漂泊,我才真正体会到:旅行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人生轨迹的转折。当飞机降落,视野所及皆是陌生的英文,我才恍然感叹:未来,真的已经到来。

本科:潦草的收尾#

读博的念头,大概是在硕士生涯尚未开始之际才渐渐成型的。2020年的尾声,或2021年的初始,本科的最后一年。自从大三保研尘埃落定,生活的发条似乎骤然停滞,空气中凝结着倦怠。

那段日子里,我的“运动”不过是背上电脑,去咖啡馆和一位姑娘一同做毕设。每天八点多起床,点一杯玉米汁——甜得沁人心脾,让我这个素来不吃早餐的人,也忍不住每日光顾。电脑屏幕前,程序一次次运行、出错、修改,再运行……半小时半小时地流逝。间隙里有笑谈与闲聊,却也抵不过时间的虚无。

疫情让日子更显单调。虽然不若2020年那般汹涌,也没有2022年的持久,但校园出入受限,让本就无趣的生活更少了色彩。很快,便是毕业答辩,过程潦草,结果平淡——与大多数人一样顺利毕业。随后是海南之行,那是我最快乐、也最纠结的一段旅行。快乐因人,纠结亦因人。

佛说“贪嗔痴”为人之原罪,贪尤为首恶。的确如此,本科四年,最终落得一个“潦草”二字。

拍摄于海南

拍摄于海南

硕士:彷徨与自欺#

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是继高考后的第二个“无所事事的夏天”。没有打工,只有游戏与聚会。两个月后,我又回到西安。

这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城墙古老而庄严,却也似乎封存了停滞的时光。霓虹繁华,却映照出浮华与沉沦。我在这里读完了本科,也将继续硕士三年。但我害怕,这里会困住我的三十年。

导师几次问我是否考虑硕转博,我最初搪塞,后来直言:我想出国。他并不意外,仿佛这才是顺理成章。

2022—2023年,是最艰难的一年。前往内蒙古做实验,我并不抗拒。外界的环境虽重要,却难以左右我的心境。真正令我挣扎的,是内心的怀疑与不安。那一年,我无意多作评价,只愿借朋友的一句话概括:“你连这都熬下来了,往后还有什么熬不过的?”

2023年6月,从内蒙归来,回到西安。任务不多,看似“荣归故里”。但实际上,我沉溺于游戏,迟迟未见刊的论文影响着出国的节奏。我开始怀疑:这是在麻痹自己,还是在逃避现实?

申博与实验,一个是精神的煎熬,一个是肉体的折磨,孰轻孰重,我已说不清。于是我对自己说:“那就gap一年吧。”或许这只是自欺,但足以让我暂时安然。

2024年6月,我又回到芜湖。这座养育我二十余年的小城,却没有带来多少慰藉。看着身边的人纷纷升学、就业,只有我独自留在家中,成了“家里蹲”——一个带着些许耻感的称谓。那时,我依旧在游戏与现实之间徘徊,偶尔梳理要做的事:语言考试、套磁、面试。幸运的是,一切结果都不算坏:论文顺利刊出,邮件并未石沉大海,雅思也在几乎没复习的情况下考到6.5。而最大的幸运,是遇见了现在的导师。

毕业照

拍摄于西安

转机与启程#

2024年9月,因一次偶然的学术分享,我得知了现任导师正在招生的消息。那是我唯一一封真正用心去写的邮件——不是模板,不是流水账,而是带着我对她研究方向的思考与向往。也许正因如此,我收到了她的回应;也许只是因为研究兴趣恰好契合。但无论理由如何,在那次初次面试中,我们的交流意外地顺畅,仿佛多年未见的朋友,思路与想法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我不知道她是否真正满意,但我知道自己已然心满意足。那种感觉,如沐春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这就是我要走的路”。于是,我毅然放下手中其他已到手的 offer,不再犹豫,怀着笃定和期待,奔向加拿大,开始新的旅程。

My First Day in Canada (1)
https://tarian.netlify.app/posts/my-first-day-in-canada/
Author
Tarian Yin
Published at
2025-05-08
License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