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9 words
8 minutes
My First Day in Canada (2)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是太阳,
我是树叶;
我们相互依存,却又各自独立。

以此为记,献给我的过往,与那场奔赴山海的单人航行。#

当“加拿大”这个词从一个模糊的念想,最终落定为人生的下一个航标时,一场漫长的准备才算真正启航。然而我深知,在命运的星图上,这束光其实早已开始闪烁。

雅思:不算认真的认真#

2024年8月,我与雅思的纠缠正式开始 。与其说是备考,不如说是一段松散的相处。没有报班,也未曾有严苛的计划,只是在生活的间隙里,瞥几眼阅读,记几个单词 。更多的时候,日子一如往常:白天与朋友沉浸在游戏的虚拟世界,夜晚则在教学视频的光影里度过,只在偶尔心血来潮时,才会翻开那本久违的书 。

我对“考试”似乎有种天然的钝感,从未觉得紧张。或许是早已坦然接受自己并非语言天才,又或许是内心深处觉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真正走进考场,心态竟出奇地放松,仿佛只是去完成一项例行的任务 。6.5分,一个不高但恰好够用的成绩,让我有片刻的恍惚。努力与结果之间,原来并非总是遵循严格的因果定律,命运偶尔会慷慨地撒上一把名为“运气”的糖 。

潮汐:命运的交汇#

与此同时,我将一封封邮件投向大洋彼岸的学术世界。这最初的广撒网,并未期待得到多少回音 。然而,幸运的是,几位教授的回复,让屏幕两端开启了思想的共振。我们探讨学术、规划未来,每一次交流都像是为即将到来的航行校准方向 。石溪大学的Q教授,即便研究领域与我相去甚远,也倾囊相授,那一个多小时的畅谈,为我点亮了学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

真正的潮汐转向,源于九月那封倾注了心血的邮件。它让我与如今的导师相遇,也彻底定义了我未来人生的轨迹 。我时常会想起UNSW那位无比友善的教授,他曾为我付出诸多心力,而我最终却辜负了他的善意。人生的航道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对另一片风景的告别。

锚定:在时间的港湾#

十月,尘埃渐定,博士录取的方向明确指向加拿大,签证申请也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 。相较于之前的考试与申请,签证这道关卡充满了未知。理工科的背景和一本中国护照,总让人对“安全审查”这四个字多了几分忌惮 。每当听闻有人因此被延误而错过开学,心里总会掠过一丝波澜:这样的命运,会否也降临在自己头上 ?

但奇怪的是,我并未因此陷入焦虑。那时的心境,更像一个坐在河岸边的人,静观水流。能做的一切都已做完,剩下的,唯有交付给时间 。我相信水到渠成,即便会迟一些,但终将抵达。那段日子依旧被细碎的日常填满:与朋友在夜宵的烟火气中畅谈未来;在自习室被窗外的秋风吹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才惊觉这个平淡的九月与十月,已然是我人生的新开端 。

十二月,McMaster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年底,我递交了签证申请 。真正的幸运在此刻降临:仅仅二十天后,一月二十日的清晨,我睡眼惺忪地打开邮箱,一封标题为“OPR”的邮件赫然在目 。那一瞬间,一种“真的可以去了”的踏实感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击中心脏。十天后,印着签证的护照被快递送达,我指尖轻抚那崭新的一页,心中尘埃落定 。

回望:告别的仪式#

此后的日子,便是与导师的远程沟通,以及将启程日期从八月底一步步推至五月的商议 。

拿到签证的那一刻,加拿大从一个模糊的未来,变成了具体的航班号与行程单。然而,我并未立刻陷入整理行囊的忙碌。母亲一再催促,我却总觉得,填满行李箱是最后几天的功课,不必急于一时 。比起这个,我更想用出发前的时间,为过往的岁月留下一串更清晰的脚印 。

那段时光,成了一场漫长而温暖的告别巡礼。我去西安,拜访硕士导师与同门,老师见到我时惊喜的笑容,让我感到此行并非孤身一人 。又去了上海,与两位多年未见的高中挚友重逢,她们依旧是我记忆中明媚的模样,谈笑间,青春仿佛从未走远 。我自驾前往温州雁荡山,在山水之间,为即将开启的新征程积蓄片刻的安然与闲适 。最后一站是长沙,和朋友在深夜街头的热辣小吃摊上,离别的伤感被城市的烟火气冲淡了许多 。

我知道,无论行至何方,这些人,这些地方,都已化为我内心的温度。正因如此,离开的脚步才愈发坚定。

室友合影

拍摄于西安

同学合影

拍摄于上海

回首望去,这数月的时光,如一条沉静的河流,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只有日复一日的沉淀与前行。它不动声色,却坚定地将我推向了命运的渡口 。

而渡口的彼岸,就是属于我的“第一天”。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枝。
君子多磨难,行者志自持。

My First Day in Canada (2)
https://tarian.netlify.app/posts/my-first-day-in-canada2/
Author
Tarian Yin
Published at
2025-05-09
License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