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2 words
17 minutes
三毒之中,贪为根本
2025-09-05
No Tags

“三毒之中,贪为根本”,因为一切流转生死,皆由贪爱为因。

在佛教的教义核心中,“三毒”——贪、嗔、痴,被视为束缚众生于生死轮回(Samsara)的根本烦恼。而“三毒之中,贪为根本”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痛苦的根源。此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植于佛陀最初的教诲之中。

首先,佛陀在“四圣谛”中明确指出,痛苦的根源(集谛)是“渴爱”(Taṇhā),此“渴爱”正是“贪”的同义词。它指向三种强烈的欲望:对感官享乐的贪爱(欲爱)、对生命和存在的贪爱(有爱),以及对不再存在的贪爱(无有爱)。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渴求,驱使众生在六道中不断流转,如飞蛾扑火,终被焚伤。

为什么说“贪”是根本?因为“嗔”(仇恨、愤怒)与“痴”(愚昧、无明)往往由“贪”而生。

贪能生嗔。《增一阿含经》中有云:“由爱生忧,由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当我们贪爱某个事物、某个人或某种状态时,一旦这份贪爱受到阻碍或面临失去的威胁,内心便会立刻生起“嗔”。求不得、爱别离,皆是痛苦。例如,贪恋财富的人,在财富受损时会愤怒;贪恋名誉的人,在受到指责时会怨恨。可见,嗔恨的火焰,多是由贪爱的干柴点燃的。若无执着与贪恋,外界的变迁便无法轻易搅动内心的平静。

贪能养痴。“痴”即无明,是对宇宙人生实相的无知,特别是对“无常”、“无我”和“缘起”等核心教义的迷茫。贪爱正是滋养这种无明的温床。当我们沉溺于对世间享乐的追逐时,感官的满足会蒙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误认为这些短暂的快乐是永恒和真实的。这种执着让我们无法看清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瞬息万变的本质。为了满足贪欲,我们甚至会罔顾因果,造作恶业,进一步加深了无明之网的缠缚,这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等诸多经论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贪为轮回之因。《长阿含经》中描述,众生因爱欲的驱使,而有生死相续。贪爱如同一条锁链,将我们的心牢牢地拴在轮回的巨轮上。每一次的投生,都是过去贪爱业力的显现;而在新的生命中,又会生起新的贪爱,造作新的业力,如此循环往复,无有出期。正如经中所喻,众生“爱桩未拔”,故于三界火宅之中不得解脱。

综上所述,“贪”作为三毒之首,其根本性不仅体现在佛教的教义逻辑中,更深刻地投射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里。它并非一个遥远、抽象的宗教概念,而是我们日常烦恼与精神内耗的直接根源。

在现代社会,对物质的无尽追逐、对情感关系的过度占有、对外界认可的强烈渴求、乃至刷手机时对信息与快感的片刻贪恋——这些都是“贪”的具体表现。当我们所贪求之物未能得到时,便会滋生焦虑与失望,此为“嗔”;而我们执着地认为拥有这些就能获得终极快乐,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平静,此为“痴”。

因此,理解“贪为根本”的深意,并非要我们变得禁欲或厌世,而是提供了一个清醒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它提醒我们去觉察那些驱动我们、也常常困住我们的欲望。通过这份觉察,我们或许能为自己无休止的“想要”踩下刹车,减少不必要的精神消耗,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份更踏实、更从容的内在自由。随文附上经文原文: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觀心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告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而此道場無量無邊人天大眾皆生渴仰。我今為是啟問如來,云何為心?云何為地?唯願世尊!無緣大慈無礙大悲,為諸眾生分別演說,未離苦者令得離苦,未安樂者令得安樂,未發心者令得發心,未證果者令得證果,同於一道而得涅槃。」

爾時,薄伽梵以無量劫中修諸福智所獲清淨決定勝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來在修行地,皆曾引導,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願力現菩薩相,請問如來不思議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普為分別解說。」

「唯然世尊!我等樂聞。」

爾時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來最勝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獲一切諸佛決定勝法大乘智印,已善圓證一切如來金剛祕密殊勝妙智,已能安住無礙大悲,自然救攝十方有情,已善圓滿妙觀察智,不觀而觀、不說而說。是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祕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眾生願。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源,此法能銷一切眾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眾生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眾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眾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眾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即是最勝法幢,此法即是擊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師子王,此法即是大師子吼。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治,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無,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 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心如影像,於無常法執為常故。心如幻夢,於無我法執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鬪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雜穢故。心如眾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一切賢聖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三世覺母妙吉祥,  請問如來心地法,
我今於此大會眾,  開演成佛觀行門。
此法難遇過優曇,  一切世間應渴仰,
十方諸佛證大覺,  無不從此法修成。
我是無上調御師,  轉正法輪周世界,
化度無量諸眾生,  當知由悟心地觀。
一切有情聞此法,  欣趣菩提得授記,
一切有緣得記人,  修此觀門當作佛。
諸佛自受大法樂,  住心地觀妙寶宮,
受職菩薩悟無生,  觀心地門遍法界,
後身菩薩坐覺樹,  入此觀行證菩提,
此法能雨七聖財,  滿眾生願摩尼寶。
此法名為佛本母,  出生三世三佛身;
此法名為金剛甲,  能敵四眾諸魔軍;
此法能作大舟航,  令渡中流至寶所;
此法最勝大法鼓;  此法高顯大法幢;
此法金剛大法螺;  此法照世大法炬;
此法猶如大聖主,  賞功罰過順人心;
此法猶如沃潤田,  生成長養依時候。
我以眾喻明空義,  是知三界唯一心,
心有大力世界生,  自在能為變化主。
惡想善心更造集,  過現未來生死因,
依止妄業有世間,  愛非愛果恒相續。
心如流水不暫住,  心如飄風過國土,
亦如猿猴依樹戲,  亦如幻事依幻成,
如空飛鳥無所礙,  如空聚落人奔走。
如是心法本非有,  凡夫執迷謂非無,
若能觀心體性空,  惑障不生便解脫。

爾時,如來於諸眾生起大悲心,猶如父母愛念一子,為滅世間大力邪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宣說觀心陀羅尼曰:

「唵(一) 室佗(二) 波羅(二合)底 (丁以反)(三) 吠憚(四) 迦盧弭(五)」

爾時,如來說真言已,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呪時,舉清淨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3]右押左,更相堅握,如縛著形,名金剛縛印。成此印已習前真言,盈滿一遍,勝於讀習十二部經,所獲功德無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復退轉。」

三毒之中,贪为根本
https://tarian.netlify.app/posts/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觀心品第十/
Author
Tarian Yin
Published at
2025-09-05
License
CC BY-NC-SA 4.0